打算不帮儿女带娃?“拎得清”的老人,会提前铺好这3条后路

俗话说,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。如今,对于很多家庭来说,“孩子生了谁带?”这本经的确难念。

上次,在我们小区楼下,见几个阿姨在聊天,有一位戴着金色边框眼镜的阿姨说;

我们这代做父母的,把孩子拉扯大,供他们读书、成家立业,本以为到了退休年纪,可以松一口气,过上几年清闲日子。

可眼看着儿子女儿家的孩子,一个现实又两难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:带,还是不带?

和你们说句实话,我真不打算给儿女带孩子。

儿子、女儿有孩子后,有些老人是心甘情愿去带娃,乐呵呵地奔赴“新岗位”,享受天伦之乐;

也有些是身不由己型,出于各种原因,必须搭把手。

但还有一部分老人,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不直接参与儿女的带娃日常。

展开剩余84%

这个决定,在很多人看来,可能有些不近人情。

但在今天,这正成为越来越多“拎得清”的老年人的主动选择。

他们明白,与其到时候因为育儿观念、生活习惯不同闹得全家不愉快,不如一开始就保持“一碗汤”的距离。

然而,不帮儿女带娃,绝不意味着撒手不管、万事大吉。

这其实对老人的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真正“拎得清”的老人,不是简单地拒绝。

而是会早早地、巧妙地铺好下面这3条“后路”,让自己晚年舒心,也让儿女家庭和谐。

后路一:把话说透

很多老人家不帮带孩子,最怕的就是在儿女心里落下个“自私”、“不顾我们”的疙瘩。

所以,聪明的老人,第一件事就是做好情感沟通,把“为什么不带”这个问题和年轻人谈开。

千万别等儿女来开口求助,你再被动地抛出“我不带”这个决定,那感觉就像一盆冷水,容易寒了孩子的心。

要找合适的时机,在家庭氛围轻松的时候,主动和儿女聊起这个话题。

话可以这么说:“看到你们有了小孩,我们打心眼里高兴。关于带孩子的事,爸妈也仔细琢磨了。我们不是不爱孩子,更不是不想帮你们。

主要是考虑到:

第一,我们年纪大了,精力和体力确实跟不上,怕用了老方法带不好,反而给你们添乱。

第二,我们相信你们年轻人有能力把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好,我们过多插手,反而可能打乱你们的节奏。

第三,爸妈忙活了大半辈子,也想有点自己的时间,出去旅旅游,发展点兴趣爱好,希望你们能理解。”

在沟通时,一定要明确“不全程带”和“完全不管”的区别。要让儿女知道,你们依然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

可以说:“虽然我们不能像住家保姆一样全天候带娃,但我们永远是孩子的爷爷奶奶/外公外婆。你们平时周末想二人世界了,孩子随时可以送过来;

你们工作上遇到急事,我们随叫随到;孩子生病需要人搭把手,我们义不容辞。

我们只是不承担主要的养育责任,但亲情和支援,一点都不会少。”

把话说在明处,把爱表达充分,消除了误会,赢得了理解,这条路才算铺平了。

后路二:铺好“经济保障”的路,兜里有钱,心里不慌

现实生活中,老人出力带娃,某种程度上是替代了一部分高昂的育儿成本。

你不出力,儿女就必然要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。这一点,“拎得清”的老人心里跟明镜似的。

①规划好自己的养老钱

这是最重要的底线。确保自己的退休金、存款足够覆盖医疗、护理和高质量的生活开销。

千万不要有“现在把钱都给了儿女,以后指望他们养老”的旧观念。经济独立,是晚年尊严和话语权的基础。你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妥帖,就是不给孩子添最大的麻烦。

②适时提供经济支持

既然不能出人力,那么在儿女最困难的时候,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援,就是一种非常明智的“等价交换”。这比硬着头皮去带娃,效果可能好得多。

比如,可以主动提出:“请保姆的费用,我们支持一部分。”或者“孩子的早教学费,我们来出。”

又或者,逢年过节、孩子生日,包个大红包。

这样做,既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儿女的负担,也避免了因长期共同居住可能产生的摩擦。

儿女会感受到,父母虽然人没来,但心和钱都到了,这份情,他们领。这笔“战略资金”,就是你铺就的第二条坦途。

后路三:铺好自我生活的路

不帮儿女带娃,多出来的大把时间如何安排?

如果你只是用来打麻将、看电视,那在儿女看来,你所谓的“想有自己的生活”就成了借口。

真正“拎得清”的老人,会把自己的晚年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,让自己成为儿女羡慕和敬佩的榜样。

① 保养好身体,就是最大的贡献

坚持锻炼,定期体检,吃得健康。你身体棒棒的,不生病,不住院,就是给儿女省了最大的心、最多的钱。

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拼搏自己的事业,经营自己的小家庭。

②发展兴趣爱好

你去上老年大学,学书法、绘画、摄影;参加合唱团、舞蹈队;

和老伴一起出去旅行,看看世界;甚至可以发挥余热,做做社区志愿者。

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、快乐、有光彩。

当你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诗,儿女看到的不是一个“懒”父母,而是一个热爱生活、充满活力的酷爸酷妈。

他们会为你感到骄傲,并从你身上看到,原来人生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如此精彩。

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,本身就是对儿女最好的教育和精神支持。

说到底,不帮儿女带娃,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的选择题,而是一道关于家庭关系、个人边界和人生智慧的论述题。

感谢您的阅读,我是琦想妈妈。

发布于:广东省